站内搜索  
用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帐户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文化遗产
 
    岭南中医
 
岭南针灸学发展简史
岭文辑
日期: 2012/3/30 10:08:33
浏览: 5052

    岭南针灸学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晋代客居岭南的葛洪和他的妻子鲍姑。葛洪,宇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约生活在 284~364年,东晋著名道家及医药学家,晚年在广东罗浮山中,过着炼丹、采集民间验方和著书立说的隐居生活,著有《肘后备急方》,为我国古代的急救医疗手册。另撰《玉函方》一百卷,和《抱朴子》内、外篇。《肘后备急方》收载的处方突出验(有效)、便(便利)、廉(价廉)三个特点,灸法在该书中占相当比重,在介绍灸法处方时遵照“灸坦言其分寸,不名孔穴,凡人览之,可了其所用”的原则,强调易学易用。《肘后备急方》用针灸治疗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神经、精神科等病症共三十多类,61种,如尸厥、心痛、霍乱、疟疾、中风、腰痛、痈疽、奶发、颓疝等病症。收载的99个针灸处方中,单用灸法84个,单用针刺3个,爪切和熨法等12个。灸法除直接灸外,该书还首创隔盐灸、隔蒜灸、隔椒灸等间接灸。所选针灸处方中,有许多都是用于急症的救治,如爪切人中穴救治昏厥,至今仍在沿用。特别是灸法的急救应用,内容尤为丰富,有灸法救治尸厥、心痛、霍乱、癫狂、卒中急风、卒死、客忤、五尸、蛇咬伤、射工毒虫等急症。该书还使用一些经外奇穴如脐中四周、腰眼、十宣、中魁、内踝、外踝等穴,为前人所未用。总之,《肘后备急方》是含有丰富针灸内容的古代医籍,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具有相当的影响。

  环柄针灸针

  葛洪的妻子鲍姑是晋代著名的针灸医师。鲍姑,名潜光,约生活于公元309~363年。先祖鲍宣原籍东海高城(今河北省盐山县),后迁徒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父亲鲍靓,曾师事真人阴长生,得炼丹之术,累次征召至黄门侍郎,后任广东南海太守,鲍姑因而定居岭南并嫁与葛洪。在父亲和丈夫的影响下,鲍姑培养了对医学的兴趣和志向,走上行医济世的道路,她娴熟地运用丰富的灸疗方法,救活无数岭南人,深受人民欢迎。她行医、采药的足迹甚广,遍及广东的南海、番闺、广州、博罗、惠阳等县市,所到之处的县志、府志皆有记载。鲍姑精于灸法,尤以治赘瘤与赘疣见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广州越秀山下漫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灸疗赘瘤、赘疣等疾病,治好无数患者,据《羊城古钞》载:“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鲍姑没有留下著述,但她的灸法临床经验,可能融汇到她丈夫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葛洪在撰写《肘后备急方》时,有丰富灸疗经验的鲍姑可提供不少素材,对提高选方的质量必定帮助非浅。鲍姑的医学成就得到人民群众的称赞,她仙逝之后,岭南人民为她修词庙、凿井,现在广州三元宫有鲍姑殿、鲍姑亭、鲍姑井等建筑物纪念这位深受岭南人民热爱的女针灸家。

  唐代崔知悌的《骨蒸病灸方》是最早的灸法专著,但该书现已佚失。南来刘昉《幼幼新书》卷二十《骨蒸》第三引用该书灸治骨蒸方法,与《外台秘要》所辑内容相似,但更为全面详尽,有“取穴图”、“用尺寸取穴法”、“艾炷大小法”等内容,保存了古代灸法资料,有重要文献价值。

  明代丘浚对针灸学在岭南的传播起到一定作用。丘浚,字仲深,号琼台,明代琼山(今海南省琼山市)人。少孤,七八岁能赋诗,敏捷惊人。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掌詹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弘治八年(1495年)卒于官年七十六岁,赠太傅,谥文庄,《明史》有传。丘浚一生嗜学,博览群书,旁通医术,遇良方辄录之,著有《群书抄方》、《重刻明堂经络前图》、《重刻明堂经络后图》和《本草格式》等医著,这些著作《国史经籍考》、《中国医籍考》、《中国分省医籍考》均有著录。

  清代岭南的针灸医学得到较大的发展,出版了不少针灸专著,如叶广诈的《采文编》、叶茶山的《采艾编翼》、何梦瑶的《针灸吹云集》、易艮山的《男女小儿针灸》、胡天铭的《金针撮要》、孔继溶的《经穴异同考》、朱珩的《针灸秘诀辨证》等。

  叶广祚,字明传,新兴县(今广东省新兴县)人,祖父叶澄泉,得异人传授灸法,传至三代,治疗多验,于康熙七年(1668年),由叶广祚编著成《采艾编》。该书共四卷,主要内容有采艾考、十二经释名、周身经穴汇疏、禁穴释考,以及内外妇儿各科病证的灸治法。《采艾编》是清代一部有特色的灸法专著。

  《采艾编翼》是一部灸法专著,约成书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作者为广东新兴县人,姓氏不详。该书由叶茶山家藏,后经叶茶山校订补辑,于嘉庆十年乙丑(1805年)刊行问世。从书名到体例来看,该书为《采艾编》的姐妹篇,是对《采艾编》的补充。全书分三卷,主要内容为十四经分经图谱、解说及综要,经脉主治要穴歌诀,灸法须知,以及内外妇儿诸科113种病症的取穴处方、灸法要则及药物治疗等。该书内容简明扼要,经验独特,针灸与中药并用是其特色。

  民国时期岭南的针灸学继续有所发展,受中西汇通的影响,曾天治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物学等现代医学知识来研究针灸学,提出针灸有兴奋、镇静、诱导等作用。他临证时作详细的病案记录,对腧穴的主治特性,选穴数量及主次配合、针刺深度、刺激强度、留针时间、疗程长短,针刺消毒等均作了研究;七年多共治疗数万病人,涉及170多种病症,将临床观察的结果汇成《科学针灸治疗学》一书。该书第一次提出针灸的科学研究问题,在临证治疗上也颇有心得,是当时重要的针灸文献。曾氏还发表有关针灸学方面的论文数十篇,出版有《针灸治验百零八种》等著作。

  民国期间广东创办了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广州汉兴国医学校等一些中医药学校、这些学校均开设针灸学课程,编写了针灸学教材,传授针灸学知识,要求学员掌握针灸临床技能,培养了针灸人才。现存有周仲房民国十六年(1927年)编撰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教材《针灸学讲义》二册,以及曾天治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编写的广东光汉中医药专门学校教材《针灸学》、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编写的广州汉兴国医学校教材《针灸医学大纲》。

 
footer
 
关于我们   |   业务介绍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欢迎合作   |   广告服务   |   招聘英才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岭南文化网
地址:广州市水荫路34号大院   邮编:510075
电话:18028804136   传真:QQ:1404763950   邮箱:service@lnwhw.com
粤ICP备09074579号   企业邮局   网站管理
An error occurred on the server when processing the URL. Please contact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If you are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please click here 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is error.